地址:无锡市洛社镇新兴西路31号
邮编:214187
联系人:强女士
手机:15061844232
电话:0510-83300289 83312493
传真:0510-83305302
QQ:806331825
网址:www.tongda-cn.com
Email:info@tongda-cn.com

中油技开全力保障中亚管道供管工作
中油技开全力保障中亚管道供管工作
新闻出处:无锡市通达泵阀厂   2009-08-19 07:44:18
把不可能实现的事变成可能,并将时间提前了3个月,在中亚天然气管道供管项目上,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以下简称中油技开)就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6月30日,中油技开向中亚天然气管道供应钢管运输任务圆满完成,提前3个月交上完美答卷。8月18日再传捷报,完成哈国钢管交付使用全部合同。在历经艰辛取得成功的时刻,中油技开总经理毕跃明感慨地说:“中亚天然气管道是国家重点工程,中油技开为能参与管道建设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而能够圆满完成这一特殊使命,是国家综合实力和集团公司整体优势的集中体现,是举公司全力,与各级政府和相关协作单位密切合作的结果。”

  提前筹划,赢在起跑线上

  中亚天然气管道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跨国管线,采用双线铺设。2007年底,中油技开凭借在中亚地区开拓市场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及雄厚实力,在国际招标中胜出,一举获得项目单线1800余公里近80万吨管线钢管的供货任务。

  中油技开副总经理、中油技开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领导小组组长高京建说,我们对承接这一任务感到激动的同时更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作为国家重点工程,中亚天然气管道必须2009年底单线通气,而那时中亚项目的可研工作刚刚结束,各项目单位都还在筹备中,实现目标好似天方夜谭。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在集团公司中亚及西二线工程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在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及集团公司国际事业部、财务资产部、规划计划部、物资采购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上半年,中油技开就开始了前期准备。他们通过大量考察、调研,对国内外钢材资源、钢管口径技术、口岸运输、换装、税收及国家政策等各个细节都做充分了解和掌握。前期工作最为繁琐、困难重重,特别是一些涉及项目设计的核心方案缺乏可操控性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败。中油技开根据国内资源及加工制造优势,为中亚项目的设计提供了关键性的建议,他们提出的将管径改为1067毫米,采用双线铺设的建议,得到了各方的一致认可,在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的支持下得到应用,为这场时间加速赛赢在起跑线上奠定了基础。

  在项目整体运行计划表上,倒计时的每个节点都显得至关重要。从钢管的采购、加工、防腐、物流运输、过境清关、堆场建设等等,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一环不慎,将全局皆输。

  按计划,2008年7月1日之前至少需要360公里钢管运抵施工现场。只有提前采购生产,才能保证项目进度。而此时,合资公司尚未成立,外贸合同还未签署,提前采购生产风险极大。在集团公司的果断决策和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的支持下,中油技开利用集团公司的资金支持,在物资采购中心的支持下提前采购22.5万吨钢材,投产500公里,并就产品出厂时间、成本价格、质量安全做出了承诺,立下了军令状。

  但问题接踵而来,当时国内西二线工程也刚刚开始,系统内相关厂家产能不足,中油技开大胆启用系统外资源。于是,11家钢厂、13家管厂、6家防腐厂与中油技开一道打响了这场攻坚战。由于涉及生产企业多,很多生产线新建或改造,这为管理和质量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中油技开派专门的生产协调人员进驻生产厂家,并组成专家组,与工厂一道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监控,确保质量。参建企业也实现了生产水平质的飞跃。

  2008年2月底及3月初,项目所需钢板和钢管生产相继开工;5月25日和6月5日,首批钢管分别从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发运出境。事实证明,提前采购投产,不仅时间上保证了中亚项目工程开工的重大节点,也抵消了国际钢材上涨因素,相应地节省了大量成本。

  协调公关,畅通运输渠道

  采访中,中油技开总经理助理、中亚项目部经理卢江波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运输是整个项目的关键环节,也是瓶颈。因为需要协调的单位多,还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制度和文化的差异,要求项目部的工作人员要付出更多更艰辛的努力。

  堵车是遇到的第一大难题。平时阿拉山口每天最高峰拥堵达3000多节车皮,霍尔果斯口岸也如此,一辆运输车出去往返要七八天,有时甚至十几天。在通关环节,原则上铁路一个车皮、公路一辆车都要单独申报,算下来一年内发两万多车皮、一万多车次,仅核销单就要领3万多份,核准、填报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加上恶劣天气、车皮紧张、口岸拥堵等诸多不可预见因素,按期完成运输任务困难重重。为解决运输瓶颈,中油技开进行了全方位的协调工作。项目前期,邀请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委、海关、商检、铁路和公路运管等部门,到国内各资源厂家进行考察。并组织乌鲁木齐海关代表团赴土、哈、乌三国进行工作访问。通过考察,各方面代表直观认识到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的意义,也对各参建企业资质做到心中有底。同时,集团公司和铁道部成立了协调小组,在车皮计划上,在口岸车辆调配上,给中亚项目予以优先的政策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的沟通与协调,海关商检在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给予中亚项目“先装后报、集中申报、优先放行”的绿色通关政策,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中油技开阿拉山口工作组曾创造出了日最高发运249节车皮,月运管长180公里的最高记录。霍尔果斯海关和哈方海关从2008年6月起,每天晚下班两小时,专门保障供管车辆当天往返。以前按3天预算,要投入300到400辆车,现在当天往返,只需投入100多辆车,节省了2/3的运力,也降低了运费。

  与此同时,技术层面的突破点,也让中油技开看到了新曙光。在与铁道部组织的多次技术论证和实践中,确定了最佳装车加固方案,将原来一个车皮只装4根管径1067毫米的钢管,改装5根,多装1根的方案相当于节省了25%的国内运力,也降低了公路运输费用。

  过去一年来,从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通关的中亚天然气管道钢管的运输量,分别达到了2.2711万车皮和1.2233万车次。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助推了两个口岸贸易量名列国内前茅的排名。

  计划再周全也无法预知突如其来的变故。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中油技开的发运计划一度受阻。灾情就是命令,他们调整生产计划优先保障救灾物资运送的畅通,经过多方协调、精心组织,供管运输计划没有受到大的影响。此外,根据项目建设需要,中油技开紧急扩建了国外六个堆场,将每个堆场的堆存能力从50公里扩建到75公里。

  中油技开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各方的信赖和赞誉。中亚公司及中哈、中乌合资公司都表示:“中油技开是一个能应对国际复杂环境和严峻局面的专业化公司;一支关键时刻经得起考验的职业化队伍;一个顾全大局保障有力的优秀合作伙伴”,“在中油技开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效率,感到的是实力” 。铁路部门感言:“在中油技开工作人员身上,我们深刻认识了中国石油企业文化,感受到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团队力量,彰显石油特色文化

  中油技开中亚项目部的每个员工办公桌上都有一个小铭牌,铭牌上方有体现中油技开文化内涵的四句话:“靠事业吸引人,靠感情联络人,靠信任留住人,靠文化凝聚人”;下方则是“三老、四严,四个一样”。

  为专门负责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的供管任务,中油技开成立了中亚项目领导小组及中亚项目部。人员不足是项目部组建之初面临的最大难题。补充人员后,80多位员工来自十几个单位,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大家融合在一起更难,而且大多数人没有跨国供管的实际工作经验,经过短期培训就要去现场,要边干边学,还要能够独当一面,难上加难。在项目部有三线、二线、前线、火线的说法。北京属于三线,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属于二线,阿拉木图、塔什干是前线,八个堆场是火线。火线也是最艰苦的地方。由于人手紧缺,每个堆场配置的中方员工平均只有一人,他们每天要负责现场作业的指挥,不仅要处理现场各种问题、协调各方关系,还要适应异常艰苦的工作环境,克服常人难以承受的心理上的孤独。

  工作难度大,工作强度更大。仅霍尔果斯口岸公路运输每天60辆车的通关单据就能装四五个大箱子。一个项目下来,两个口岸的单据能堆到五层楼高。

  工作条件艰苦、工作量浩大,领导靠前指挥。中油技开党委领导多次深入现场和国外堆场慰问,还专门成立堆场协调工作组,及时解决项目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在工作中发挥员工特长,注重做好传帮带。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优秀团队,团结协作,发扬艰苦奋斗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实战中迅速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中油技开中亚项目的运作也为项目所在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当地人才,他们通过参与中亚管道项目得到锻炼,成为技术能手,与中国石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成长,为中油技开今后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储备。中油技开以扎根当地的理念,在项目所在国树立起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对当地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管理创新,综合实力上台阶

  参与中亚项目建设,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挑战。中油技开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建立项目管理创新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到位,科学管理,规范运作,争取打一个漂亮仗,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创新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针对各个操作环节,中亚项目部成立有11个职能工作组、4个地区工作组,建立了32项管理制度,两个口岸和国外堆场,都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从组织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HSE管理等方面进行控制。扎实的基础工作,对保障项目顺利运作起到了关键作用。 督办协调机制在项目中得以健全和创新。由于项目的特殊性,专门成立了预算控制管理小组,加强对报价测算及执行过程的控制,特别是较为健全的文控体系,对项目文件进行规范管理,对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统一督办,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五方联席会议也是项目管理中的一大亮点。每周四,北京、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哈国、乌国工作组的电话会议会在午后1点准时召开,有效地保证了连贯的沟通与协调渠道。此外,中油技开与集团公司有关部门、业主方面、各地方政府部门等也定期召开汇报沟通会议,解决出现的问题。

  与此同时,中油技开创新HSE管理,把HSE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现场工作人员HSE管理、堆场安全管理、承包商HSE体系、跨境公路运输安全管理、特种设备及特种作业人员等等都有相应的制度、详细的方案和预案,并建立健全了班前安全讲话及周检、月检制度,做到HSE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整个项目下来,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创造了HSE管理上的奇迹。

  打破常规,又要科学规范,既突破传统,又有所创新,中亚项目管理的专业化运作,使中油技开积累了更加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从前期论证,到技术支持,从物资供应,到招投标,从文件监制,到绿色运输,均凸显出中油技开一流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以及强大的整合能力。

  是的,中油技开公司从接受供管任务到圆满完成,整整13个月时间。过去的13个月,是不同寻常的390多个日夜,不久的将来,当千家万户轻轻一按开关,天然气那蓝色的火焰喷然而出,只有参与过这个项目的人才知道其中的艰辛与不易,而此时,他们早已奔赴新的项目去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